在化工生產中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,就是從實驗室直接放大到在生產里面,用釜式間歇生產是有問題的,而且很多時候是諸多點都存在需要優化的地方,而長此以往的積累,就會導致問題非常嚴重。現在很多企業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,都非常重視裝備升級改造,重視自動化,但是忽略了你的人員能不能操作起來。如果從事自動化操作連表都看不明白,只能等自動化報警,再滯后處理,這是非常不安全也不科學的。自動化的另一個意愿就是為了節約人力,但化工生產如此浩大的一個工程體系,想要短時間內就完成自動化改造是不現實的。以最近失事的波音飛機為例,如此精密且昂貴的飛機都存在人機磨合中的重大事故,更不要說危險系數更高的化工企業了。
現在的生產一線,工人常常會有懈怠心理,時長會見到吹噓自己因違規但逃脫處罰的個體。而且本應該由企業主導和監管的生產安全,變成了變向的職能部門主抓,從而使得企業疲于應付檢查而更難騰出精力來進行自身問題的調整。所以本應該落實到行動中的很多行為,更多時候是落實到了紙面上,但書面文字轉化成生產力還是要靠人的執行。而人的培訓和教導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。以飛行員為例,在真正駕駛飛機之前,其在模擬室中要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苦練。
現在的核心問題是好多企業家不喜歡培養人,為什么?培養好的人才走了,給企業留下一地雞毛。所以好多企業家寧愿買設備、買床子,反正不論你走不走,我的設備有了。如果確實需要人才,我就高薪去挖唄。去年一批企業家到德國進行參訪,看到在生產車間里有一批年輕的學徒在跟著師傅們學習相關技能,看大家關注,德國接待員介紹到這是他們的培訓體系之一,這一批學員要經過至少3年的跟產實習,才能夠獨立上崗操作。有企業家半開玩笑的說道:那你們這可不劃算啊,這么高的成本培養人,我們到時候把人給你們挖走了,怎么辦?
是不是挺有意思,人家德國人壓根就沒考慮過!熟悉德國的朋友都知道其人才培養體系,以朗盛為例,在入職之前就得到了員工的承諾,他們幾乎要和企業簽訂終身的勞動合同,而且他們的父兄,也很有可能就是朗盛的職工。所以企業用三年的時間來培育一個新人,如果從幾十年的工作年限來看,是十分核算的。
還有社會輿論的倒逼,把化工廠逼得又害怕又可怕,讓化工成為在外部看來的整個產業籠罩著不祥的氣息。其實歐美和日本生物化工是一個剛起步朝陽產業,但在中國則變成人人喊打的處境。60年代70年代都是青山綠水的,河里面水都可以喝,如今被污染,很多人都把究極原因歸結為化工企業污染,但卻忽略了在整個城市化運動的過程中,單位個體消耗能量多了多少。目前中國化工企業達標的排水比雨水還要好,想要讓廢水出來變成純凈水,太難了。
行政審批的低效也拖慢了三廢的解決。對于這種企業和社會特別急需的服務,更應該特事特批,甚至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參與進去。如果是技術層面的原因,由政府主導將三廢研究的科學家組織起來,群策群力,肯定能夠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。從這個角度上而言,中國的巨國效應相比歐美和日本會更有優勢,我們有更大規模的產業集群,有更加豐富和多元的反應測試,在成本和科研上都能取得相應優勢。
現在由于貿易戰等原因,很多公司將國內企業剔除出采購名單,與之相映襯的是印度化工企業朝氣蓬勃,如此以往內部排斥,外部強敵環伺,中國化工企業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太難了。常態以往,化工產業鏈很有可能就此轉移,而且這種轉移是不可逆的,其后帶來的就業壓力、外匯壓力想想都讓人頭大。
這就好比對待一個病人,他是家里的經濟支柱卻身患重疾,有些人只簡單粗暴的看到病人給自己帶來的麻煩,卻不想想缺少了他這個家庭是不完整的,缺少了他整個家庭的經濟更會受到重創,所以更應該集體來關懷和照顧他,盡快給他把病看好才是重點!
響水化工園區被關停
作為一名化工人,如果此刻我們再不為自己發聲
最后以居里夫人的一句話和各位化工同仁共勉:
我的最高原則是: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!